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其他综合

幼儿园教材如何选择?课程怎样安排比较合理?

梦之恋R 已收到1个回答 我来回答 举报
什么是课程?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课程解释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课程表” ①。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1卷)把课程解释成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②o我国学者钟启泉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现代课程...论(新版)》中指出,“传统的课程是分别以各自学校的所有年级的各科时间表的形式表现的。但是,现在所用的‘课程’这个词,不但指这种外部轮廓,指教学的内容——教材的划分与构成,而且还包括了计划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乃至评价在内,其范围大大扩充了”。 可见,课程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既包括教学内容,又包括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了解课程的涵义及其变迁对于我们理解幼儿园的课程是十分有益的。 一、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即: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它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反对“形式训练说”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确定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就这一价值定位而言,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工具主义知识观。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解决的正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四个问题。 泰勒建立的目标模式被不断的修正和改造。惠勒对泰勒模式的课程编制程序的排列方式予以改造,将直线型的目标模式改为圆环型的目标模式,即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统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调整目标、确定新一轮目标。 目标模式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设置课程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编制课程,使整个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这样做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也正是目标模式的这种特征,会使依据目标模式编制的幼儿园课程由此而产生很多弊病: 1、课程目标是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学习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还认识甚少,特别是儿童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预知性。 2、课程目标以儿童行为来确定,课程就会自然地强调那些可以用儿童行为明确识别的方面,而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 3、按行为目标的方式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被分解成了各个独立的部分,这种将儿童的学习经验分割成“碎片”的做法,强调的是通过训练而达成预期的目标,这与学龄前儿童从其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整体的学习知识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 (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建立在与目标模式完全不同的教育观、知识观以及方法论原理的基础之上的。 斯坦豪斯反对目标模式的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儿童智慧、教养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 斯坦豪斯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的自由及创造力,而教育的重要机制在于引导人们探索知识。他认为技能、信息与知识不同,它们是工具性的东西,是在某些知识背景中学到的,对这些浅表层的东西的掌握可以单纯依靠讲授加以完成。 过程模式吸收了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些合理成分。斯坦豪斯并没有绝对地反对目标,但是,他所提出的过程模式的目标与目标模式的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宽泛的目标; 第二,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三,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可以依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编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方法,使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果。 从幼儿园课程编制的角度评价过程模式,能够从该模式的长处和不足中发现很多与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改革有关联的启示。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2、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关注的则是过程。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学者认为,教育是一个演进过程,课程目标反映的应是此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此过程某些阶段或外部东西的性质。生成性目标反映的是前者,它反映的是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反映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生成性目标取向在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中发展到了极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认为,凡是可以教的东西,相对而言都是无用的,对人的行为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而真正能够影响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课程要为儿童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学习经验,应强调儿童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而不是关注如何界定和测量课程本身。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多被运用于艺术领域中,它强调的是个性化,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及反应的多元性。 表现性目标的目的:艾斯纳认为,只要儿童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他在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和所学得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儿童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 表现性目标和教学性目标的关系:艾斯纳在阐述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关系时指出,教学性目标针对的是表现所必需的某种技能的发展,这些技能一旦得到,便可用于表现活动之中。 (二)课程目标取向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互补作用 各种课程目标取向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短处。应该说,从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发展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并不是说,后者可以取代前者,每一种目标取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中,应兼容并蓄各种课程目标取向,以每种课程目标取向的长处,弥补他种课程目标取向的短处,为达成学前教育的目的服务。 行为目标适用的方面: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某些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行为习惯的训练可以运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表述课程目标,期望通过课程的实施过程,全体儿童或大部分儿童都能够发生行为目标所规定的行为变化。对于一些非高智能性的认知活动、文化传递性质的活动以及养成性的习惯,等等,采用行为目标取向编制课程,往往能收到较为直接的、理想的效果。 应该看到,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创导者也并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或者说都注意吸收行为目标中的合理成分,只是他们认为行为目标只能指向人的较低层面的教育要求,而不能反映高层次的教育要求。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 将课程内容看作教材的取向,是与将课程内容看作为向儿童传递的知识这一基本点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将课程内容看成是学习活动的取向,把其关

展开

0 +1 3年前回答 举报
宝宝有约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如您知道如何解决该问题,请帮帮Ta!

回答问题,请先 登录 / 注册
可能相关的文章
提示
取消
确认
举报
X
请选择正确的举报原因!
一经核实,将有积分奖励!
恶意举报行为也会受到处罚哦!
垃圾或广告信息
侵权信息
反动色情信息
其他令人不适的信息

提交
Copyright © 2024 Yuebb.com - 宝宝有约 - 12 q. 0.239 s. -